人物∣台灣首位老繡設計師~~蔡嘉純

圖文: 攝影師右名 (恩寶爸)

源起殷商的刺繡,以繡針引線在織物繡出圖樣,數千年來演化出戳紗繡挑花等數十種針法。以針代筆的精湛工藝,難辨是畫還是繡,更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。

時至今日,機械化產製讓手工刺繡已然沒落。許多技法失傳,人們只能藉由前人繡在服裝、床單、簾子等日常物品,來欣賞老繡之美。

近來因著大陸宮廷劇的流行,可見演員戲服的刺繡做工精細、考究,刺繡工藝也再度被人看見。但是能夠親眼看見甚至觸摸,直接感受這般細緻,總能讓人能發出陣陣驚嘆。


蔡嘉純雖不懂刺繡技法,就愛將別人眼中不起眼的老繡片,透過巧思賦予繡品全新的美感。正因這樣的設計成本太高,幾乎無人以此為業,長期投注在老繡創作的蔡嘉純,堪稱全台首位老繡設計師

老繡設計珍貴之處在於從舊時尚到新摩登,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的轉換,而這些衣物不是要拿來裱框展覽的,而是要能夠穿得出門,還能展現個人風格。

「生活在藝術,藝術就是生活」用來形容蔡嘉純的日常是再貼切不過了。獨有的美學感知,即使是平日的穿搭,她也宛如走伸展台一般,好像安海瑟威在《穿著Prada的惡魔》裏頭,百變服裝的模樣。

沒有經過任何藝術的訓練,渾然天成的美感,還有懷舊的老靈魂,都讓她的作品全都獨一無二。

她在大稻埕民藝埕舉辦老繡設計收藏展,精選出30多件設計作品,也是她的個人首展,從起心動念到開展僅僅才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。裏頭繡品從清代至1960年代,蒐羅粵、湘、蘇、蜀四大名繡,多達百年以上的時間跨度。

渾然天成的美感令人充滿了驚喜。一雙咕溜的大眼睛,腦子隨時都有新創意,問她作品有甚麼風格?懷舊卻不守舊的蔡嘉純,最愛歷史的痕跡與美感。

粵、湘、蘇、蜀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各有專擅。像是對比強烈、用色奔放的粵繡、有水墨寫意之效的蜀繡,精細雅清的蘇繡,而針法細緻形象傳神的湘繡更被視為繡工翹楚。

以前不論是官宦富家或是尋常百姓,像是床單、門簾、被單、枕頭套等生活織物,透過技法與材質,可以一窺當時的社會階級,針線女紅更呈現出居家生活的美感。

老繡的細緻、獨特圖騰與美感,都是電腦刺繡所無法復刻出來的,也因此更顯得珍貴。

從小就喜歡手作質感的老玩意,還記得阿嬤的繡花荷包是她的第一個收藏,三十多年下來光是老繡片至少也收集了三百餘件,本次陳展的作品當屬「竹簾繡」讓她印象最深。

當初在台灣的藝品店瞥見這件竹簾繡,看去灰濛陳舊猜想掛在牆上應有十數年未曾動過。買的當下還直接崩裂,嚇得她趕緊跑送去裱框店裝裱,原本上頭的水墨部分無法挽救,所幸最重要的針繡的部分得以保留。

比起織布,在竹簾上繡難度更高。近眼看去,仕女們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栩栩如生,巧妙的針線轉折,可見繡工的精巧之處。卻也讓她不禁感嘆再美的藝品,也經不起歲月的摧殘。

不少老繡都是遊歷大陸時收集來的,像是繡有易經八卦圖形的口水兜就很特別。一般八卦圖形常用於宗教之類的物件,卻鮮少出現在一般織品上。口水兜會繡上這些圖樣,足見長輩對孩子的祝福與呵護,期盼能平安長大。

曾被問過自己最想做的事,三十不到的她直言想成為一個「美感傳遞的人」。

就像智慧手機之於賈伯斯,雖然蔡嘉純不會刺繡,老繡收藏純為喜好,平常就愛畫些服裝設計,卻懂得如何將老繡品巧妙組合玩出新創意。

在她的作品中隨處可見mix & match的創作理念。例如門簾的刺繡竟能化身鳳凰洋裝,或用棉襖上頭的繡品,配上皮褲或是俏皮可愛的網紗裙。

其他像是細肩洋裝、棒球外套、腰帶…,她總能在傳統裡玩出新時尚。最近還與科技業者合作,將老繡品縫上藍芽喇吧大玩藝術科技。

隨著時間的歷練,她發現創作可以是一種能量的交流,讓接收的對象能夠感動。因為一場清酒趴,在友人的慫恿下,別人往往需要二、三個月策展,她僅花了兩周就獨力開展,更創下會場打卡人數最多的紀錄。

大稻埕揉合閩南、巴洛克、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,正是多元文化的最佳體現,因此蔡嘉純選定大稻埕開展不作它想。兩層洋樓的民藝埕是三進格局,內有天井、欄杆、窗台,紅磚配上磨石子地板古意盎然,正是舉辦老繡展的好所在。

(圖 蔡嘉純提供)

在人生的首展當中,聽到訪客這樣說「未曾見過老繡竟然可以這樣做!」人們眼中流露讚嘆的光芒。

而最讓她感動是,撤展前一天,一對母子走進展間,媽媽因友人介紹來看展,卻因為是聽障人士聽不到作者的說明,一旁的兒子遂當起手語翻譯,讓媽媽得以欣賞老繡展品的細緻之美。看著這對母子的互動,即使至今仍讓蔡嘉純感動流淚。來自眾人的肯定也給了她繼續前進的動力。

不只希望將美好分享給有緣人,正經歷人生的變化的她,也將展覽可以視為一個重生的契機。天生喜歡異材結合的她,正發想如何把繡品與木工結合,因為每次創作都帶給她「有趣」的體會。

為了讓創作能有更多的活水,正值不惑的蔡嘉純意欲遠赴義大利求學,研習飾品設計,除了一圓二十多年來的夢想,也希望擴充自己美學的基底,或許能讓老繡創作玩出靈感的新花樣。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